脫去“橄欖綠”,愛上“工裝藍”。“從軍營到礦山,從軍裝到工裝、從沙場到井巷,他們退伍不褪色,始終以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植根礦山、投身煤海、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為建設平安和諧美麗礦區展現軍人風采,展示礦工擔當。”這是在銅川礦業下石節礦從事煤炭生產的退伍軍人群體風采的生動寫照。

董世啟:鏖戰煤海展作為
十八歲踏上軍旅生涯的董世啟,現為下石節礦綜采隊生產三班班長。在軍營中他曾是一名嚴格炮兵,接受了嚴格的軍事訓練,雖然身形瘦小但卻素質過硬、表現突出,連續三年被部隊授予“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復員后幾經輾轉,28歲的他開啟了自己的“煤海之旅”。初到礦山他就來到了綜采隊,跟著師傅打錨桿、錨索,學習巷道支護技術,成了一名支護工。他干活積極、肯出力氣,勤奮好學,練就了機電檢修過硬本領,成了班組中的“多面手”。
董世啟27年來一直堅守在采煤第一線,2005年成為一班之長,用實際行動展現了軍人形象和礦工擔當。在2305工作面開采期間,針對煤層夾矸造成的設備故障,帶領班組職工加強設備檢修維護力度,及時更換設備零部件,為正常推采創造了良好條件。在217工作面回收期間,他沖鋒在前,帶領班組創出了單班回收6架綜采支架的好成績,班組多次被礦評為“優秀班組”“明星班組”,他本人也被礦授予“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李先磊:積極進取勇當先
現為該礦機電車間機維組班長的李先磊,17歲穿上軍裝,走進軍營,練就了勇毅的性格,當兵期間他刻苦訓練,并參加了汶川地震搶險救援,哪里危險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并榮立個人“三等功”。
從炮兵操作發射系統到煤礦井下四大機械,他都堅持以爭第一、創第一的思想,認真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在機電車間當庫管員時,一個人管護七個庫房,管理著車間的材料配件,包括自制件加工,所有材料配件他都了然于心,精準取放、領發,堅持一月一匯總,隨叫隨到,實現了材料管理零失誤。
逢年過節他經常主動堅守崗位,工作任務緊張時常常主動加班。由于工作表現突出,不但成為了一名班長,同時還擔任單位的團支部書記,他所帶領的機電車間團支部被授予陜西省“青年文明號”殊榮,個人被礦評為優秀團干部。不論走到哪里,這個關中漢子都嚴格要求自己,崗位建功、敬業奉獻,為黨旗增輝、為礦井添彩,用無悔青春書寫精彩人生。

馬亮:越是困難越向前
現為下石節礦救護隊員的馬亮,曾經在軍營是一名汽車兵,擔負部隊物資運送、緊急救援等工作任務,先后被授予個人“三等功”“優秀士兵”等榮譽稱號,還被選為“火線入黨”對象,在軍旅生涯留下了光輝足跡。
作為煤礦子弟,馬亮退伍后毅然回到了下石節礦,成為了綜掘二隊的一名掘進工,開啟了自己的“開拓人生”。不管是什么工作,他都沖鋒在前、堅決完成,在218綜采工作面回收期間,綜掘二隊擔任支架拉運任務,他所在的班實現了單班拉運6架的好成績。由于身體素質好、體能強,后被調到礦山救護中隊,成了一名救護隊員,在強化救護技能知識學習和訓練工作的同時,每月積極完成入井運送抽放管路、氣體采樣、排放瓦斯等工作。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該礦救護中隊設立入礦防疫檢查點,馬亮積極參與其中,嚴格落實24小時“逢車必查、逢人必檢”管理規定,助力礦井安全運行、守護職工家屬平安健康。如今的馬亮已走上礦救護中隊小隊長崗位,用實際行動為礦井發展貢獻力量,并先后榮獲礦“優秀班組長”“四優黨員”等榮譽稱號。
脫掉戎裝換工裝,扎根煤海建新功。這些從軍營到煤礦的退伍戰士,他們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永葆初心、砥礪前行,用實干擔當詮釋了對黨的忠誠,對礦山的熱愛,以英姿颯爽的新風貌,正不懈奮斗在礦井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王艷)